德育之窗
当前位置  :  首页 > 德育之窗 > 心灵驿站

抑郁,你真的了解它吗?

发布日期:2018-11-29来源: 分享至:

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,白领小伙伴、学生小伙伴、养家糊口小伙伴们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好像会从心里冒出一句: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?

其实,不是所有看起来抑郁的人都患了抑郁症。

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长期处于抑郁性的状态,如时常沮丧、时常孤独担心分离、时常悲观、压力敏感等等;有些小伙伴性格开朗乐观,但重大事件或压力来临时会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,一段时间内低迷至丧失意义感和快乐的能力。这就是抑郁症吗?

什么是抑郁症&抑郁性人格?

DSM-5(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第五版)中,抑郁症包括重度抑郁(单次发作、周期性)和心境恶劣(慢性抑郁)两种,其中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*

在日常生活中有抑郁心境或者丧失快乐。

至少有以下5种症状(包括抑郁心境和丧失快乐)

睡眠过多或过少;

精神运动性迟滞或精神运动性激越;

体重减轻或食欲改变;精力下降;

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过度内疚;

难以集中注意力、思考或做决定;

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想法。

以上症状几乎每一天都出现,且占去当天大部分时间,并至少持续两周。

*诊断标准和诊断工具:医生不会仅仅简单地判断或让你自我报告是否符合上述标准,而是会借助结构化访谈、量表等诊断工具或方式进行诊断。

    抑郁症的病因有多个方面,有神经递质系统紊乱、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、皮质醇分泌过多或调节异常也会引发抑郁症;此外,非生理因素,如压力事件、人际关系质量低、消极认知等也会导致抑郁;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,但环境也会影响其遗传效应的发挥。

与抑郁症不同,抑郁型人格是指抑郁型的认知、情感、意象与感觉会以隐蔽、有序、缓慢而持久的形式浸润于个体。有学者将抑郁型人格分为内摄型——“我不够好,我有缺陷,我自作自受,我就是罪恶”和依赖型——“我很空虚,我很饥渴,我很孤独,关心我吧”,前者倾向于自我攻击,后者倾向于关系依赖。

 

抑郁症和抑郁性人格有什么区别?

 持续时间的区别

抑郁型人格是一种特质,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,而重度抑郁障碍或心境恶劣(慢性抑郁)则会随着治疗和环境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。具体来讲,非周期性重度抑郁发作一般不超过六个月,但后面会多次复发,且复发次数越多,再复发的风险就越大。而抑郁型人格不会有出现明显发作的时段,也不会有大的起伏。

损伤程度不一样

二者带来的功能损伤程度不一样。重度抑郁障碍发作期间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功能丧失,而抑郁型人格则相对较轻,但作用时间长,故仍不可低估。比如,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饮食状况,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无法进行,但对于拥有抑郁型人格的人而言则不存在生活的异常。

抑郁症关注生理因素、抑郁型人格关注心理因素

在成因方面,抑郁型人格的研究者较为关注心理因素,如关注于早年经历、客体关系、消极图式、遗传因素等。相反,生理因素在抑郁症,特别是重度抑郁障碍中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,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。

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,比如,乐观积极的人也可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一个时间点出现重度抑郁发作,而抑郁型人格的人也未必要经历重度抑郁发作。

目前来看,抑郁症在关注度上高于抑郁型人格,但其实后者更容易造成长期的、不易觉察的伤害,应同样获得关注,且应避免误诊或自我诊断为抑郁症,为抑郁症患病率做不合理贡献,甚至接受不当的药物治疗。

 

我得了抑郁症应该怎么办?

症状萌芽期:了解相关知识,如DSM-5中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,客观冷静分析自身现状,如有问题或怀疑抑郁症发作,及时就医或寻求更专业人员的帮助;

获得可靠的人际支持,积极与家人、恋人和好友交流自身现状,要求必要的支持和照顾;

做运动,如慢跑;

尽量做到规律饮食,不吃刺激性食物;

寻求有效地方法调整睡眠,若选择服用安眠药或褪黑素类,一定要遵医嘱;

保持乐观,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;

如果是心境恶劣(慢性抑郁)或周期性重度抑郁障碍,可寻求长程的心理咨询服务。

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,是可以治愈的。

我是抑郁型人格应该怎么办?

进行自我觉察,并有意识地调整消极的认知模式;

建立并维系和谐的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很重要;

抑郁型人格并不必然意味着低自尊,接纳自己很重要,不要将人格中的抑郁或回避成分泛化成为各种消极因素,影响人格整体发展;

避免过度的内在省察;

重视体验,积极参与到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和活动中,或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身心疗养;

保持身体健康,规律睡眠、饮食,坚持运动;

避免过度的压力,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时要关照好自己;

需要时可选择心理咨询服务。

 

抑郁并不是在毁了你,而是在拯救你!

当我们出现抑郁状态时,其实是我们发现以前的自我和处世方式跟现在环境有点格格不入,自己难以适应而感到难受。开始会自我怀疑能力和人生前途,变得意志消沉。有时我们过多的把抑郁状态归咎于其他不相干的因素,比如:周围环境、他人的阻力、时运不济等。

却忽略了一个事实:抑郁是一种显著的信号——想适应新的状况,就要做出重大改变。我们的潜意识渴望面对事实,而且在潜意识层面上,已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。其实觉得不高兴或抑郁,是所有心理学名词里面最有正能量的一个。它正在提醒你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机遇,急需沉静下来深刻的自我反省,抑郁正在拯救一个跟社会开始脱节的你。

人生苦短,每个正常人都有抑郁的时刻,关键就看我们处理是否得当,下面分享5个于抑郁相处的技巧。

 

制定细节的、明确的目标

抑郁的人倾向于订的目标都太宏大或者模糊:“我想要快乐起来”、“我想要摆脱孤独感”;而不抑郁的人,会说:“我打算每周给我好朋友打两个电话”。前者令人更加惶恐;而后者让人更有掌控感,事实上也更能促成改变。

人抑郁的时候,容易深陷迷思,所有糟糕的念头都一并而来:比如我完蛋了,我再也好不起来了,我很糟糕,我怎么才能好起来。相信我,无数的人都有这样自我怀疑,而且无比绝望的时刻。试试看,此时给自己一个更具体的目标:比如说去做一道题,或者跑一圈步,跟朋友聊一次天。让哲学家去思考人类终极的问题,我们认真做好吃喝拉撒。

 

起身去做些事情

人在抑郁状态的时候,很容易在消极的想法里面沉迷深陷,就像踩着转轮的小老鼠,逃而不能。当大脑无法停止转动,胡思乱想的时候,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,比如摸一下身边的物体,动动脚趾头,去走一走,或者去做件小事情。目的是,关注你身体的感觉,而借此将注意力放在当下。

 

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“安身之处”

人在抑郁状态下,很难回忆起什么快乐的感受。一个建议是,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安身之处。回忆或想象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、安全、快乐的环境/情境。这个环境可能是你小时候居住的房子、山清水秀的野外,或是年幼时好朋友的家,甚至是你想象出来的,让你舒服和快乐的环境。

但重要的是,你念头里面有这样一个地方。这个地方能够给你带来好的感受。当抑郁侵袭的时候,你可以偷偷跑“回去”休息一下,积攒些能量。

 

去运动

一个长达26年的研究综述表明,运动不止能够在短期内让人的心情舒畅,从长远的角度看,它也能预防抑郁症状的发作。最近和跑北京马拉松的朋友聊天,大家一致的反馈都说,长跑是修行,也确实能够舒缓压力和让人感觉更好。抑郁发作的时候人特别不想动。那,就在抑郁发作之前,运动起来吧。

 

接受它/Live with it

研究说抑郁状态的人,看待事物比不抑郁的人更精准。也就是说,人不抑郁的时候更容易过度乐观。而抑郁的人往往对现实的评估更准确。我就说嘛,聪明的人才抑郁。人无知而快乐,聪明就得面对痛苦。

当然,当你看到了痛苦的真相,仍然能保持快乐,接受它,这是大智慧。大智慧不是生而即得,你也不一定非要有所谓大智慧——毕竟我们都是人而不是神。就当这抑郁是上帝送给你的万圣节礼物吧,Live with it

  

正确处理好你的抑郁状态,让它成为人生成功路上的垫脚石,而不是拦路石。如果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是过度抑郁,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,及时咨询心理专家,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方法。

 

身边有朋友抑郁,我应该怎么做?

附图。